趙晨光,筆名清朗,至今代表作有二:一是清明記,一是謝蘇(=浩然劍)。清明記是浩然劍的前傳。清明記實體書,包含古代篇正文+現代篇番外「今生」。趙晨光個人博客中,還登了古代篇番外「闌珊」「聽鐘聲」,實體書並未收錄。 

 

清明記之前絕版,於2010年重出新版。番外「今生」,含同性戀情色內容,新版予以刪除,改收錄番外「聽鐘聲」。

 

以下從各面向逐一分析「清明記」。

 

(1)人物

 

A.主角

 

于清明一角,是個快活、精明、凌厲、驕傲、執著、深情的人。這個人物,有立體感,有生命力,是作者塑造最成功的角色。

 

清明性格中描寫最成功的一面,是他的輕鬆快活。討錢、泡妞、吃吃喝喝、遊賞風景、無時無刻亂開玩笑,以上橋段設計的別出心裁,對白編撰的趣味有致,具有文學性和藝術價值。

 

清明性格中描寫還不錯的一面,是他的精明凌厲。在對敵場面中,那種狠勁和氣勢、機智和謀略,樹立起一個傳奇的殺手形象。

 

清明性格中描寫最失敗的一面,是他的深切執著。清明為了玉京和軍師,殺人無數,捨棄愛情,最後犧牲生命。對清明來說,「玉京」「軍師」兩項事物,重要性高於愛情和生命,是他一生執著到底的對象。

 

對清明這種執著心態,作者沒有深入的刻畫,只有浮面的描寫。文中只說他「放不下玉京、軍師」,這種描寫太簡略、模糊。讀者搞不懂玉京和軍師對清明的意義。清明是效忠於玉京這個叛亂集團政權,所以為它剷除政敵?還是對玉京這塊土地和人民有感情,所以保土安民?清明對段克陽是服從還是感恩居多?段克陽對清明是利用還是情義為重?一旦投降事成玉京就會除去清明,這件事段克陽默許嗎?以上問題,文中從頭到尾沒有作出一個清楚明確的交待。

 

以「神鵰俠侶」、「流星蝴蝶劍」,和「清明記」作對照:郭靖長期守衛襄陽,最後城破殉國,動機是他出於俠義精神,不忍見大宋生靈被蒙古踐踏。孟星魂脫離不了高老大的控制,原因是他自覺虧欠高老大救命之恩,所以必須不斷聽命殺人來償債;即使孟星魂察覺高老大的冷酷和現實,他也不願質疑自己的恩人。郭靖對俠義的執著,孟星魂對報恩的執著,這兩人的執著心態,被作者描寫的清清楚楚、深深刻刻。

 

對人性的描寫功力,是金古之所以是大師的理由。對人性的描寫,過度簡單、平淺,描寫不出人性的複雜和深度,是年輕作家的通病。金古的早期作品,和清明記一樣有很大缺陷。趙晨光的未來成就,無人可以預期。

 

 B. 兩大配角

 

潘白華一角,溫文、清雅、心機、深沉,這些特點基本上描寫到位。潘白華的原型,似乎是溫瑞安筆下無情+方應看。

 

南園一角,面目模糊。唯一一項特點「沉穩」,在文中不見任何刻劃。

 

C. 其他配角

 

男角方面,江涉的哀傷、烈楓的英姿、靖王的冷厲、宋別離的痴真,人物各有特色,描寫水平還算可以。

 

女角方面,只有江陵刻劃成功。阿絹一角,完全多餘,對清明的形象塑造沒有任何助益。靈犀一角,文中形容是「不同凡俗」,但她在情愛和歸宿上看不開,完全尋常女子心態。

 

(2)情感

 

 A.愛情

 

「人物設定」和「人物描寫」之間發生落差,是常見的小說敗筆。清明記即是一例。依照作者設定,清明和潘白華,兩人性格皆是深情之人,但在作者筆下,清明和潘白華,兩人形象都是深情不足。

 

先說潘白華。潘白華的愛情戲,可以用「小處閃光,大處黯淡」來形容。平常時分,潘對清明的照顧(煙花、倒水),對清明的在意(凝視、握手),都是文中亮點。但是,一到攸關生死的重要時刻,潘的反應描寫,通通不合格:隱匿解藥時,潘有「幾分淒涼傷懷之意」,「幾分」而已,太輕描淡寫;清明臨死時,只有那句「清明!」(這話還不確定是否潘所說),此外無一字提及潘的心情;聽見「清明雨」曲名,潘的內心獨白,反應冷靜,沒有任何激動痛楚;在番外「今生」,只見潘白華流淚,對潘的內心感受還是沒有深入描寫。

 

潘白華對付清明、害死清明,以他深情的性格,應是極度痛苦。但在作者筆下,對潘痛苦心境的描寫,一律淡化處理、點到為止,讀者感覺不到他在犧牲愛情上的傷痛。觀讀者反應,多人批評潘白華不愛清明,這是因描寫失敗而起。

 

再說清明。清明的愛情戲,可以用「正文成功,番外失敗」來形容。正文中,清明對潘白華的愛意(香雪海、客棧失態、臨敵失神),被描寫的強而有力。但是,番外「今生」中,幾處重要場面,清明的心情都被寫的節制澹然:「好詞,可也夠鬱悶,小晏不知那根神經不對了淨寫這些東西」「可是,還是忘不掉」「又覺得,其實完全可以都不在意的」「要麼也從沒在意過」,讀者感覺不到清明深沉強烈的感情。

 

還有一處敗筆:潘白華將噩夢內容告訴清明,像是喝酒吃麵煙花,清明應當知道潘白華逐漸憶起前世,但清明反應卻是岔開話題到武俠遊戲上,結尾處清明還說:「潘白華,我沒想到你也會記得」。這種描寫令讀者覺得,清明對潘白華理解不足、關心不足,彼此關係平淡、疏離。

 

和主線愛情相比,支線感情的處理更好。江涉對兄長孩子氣的依戀、和鑄下大錯的悔恨,靜王對老師說不出的暗戀、以及得不到和失去的痛苦,兩人的心路歷程都被作者細細描繪、強調渲染。主角情感蒼白,配角情感豐富,後者的感人程度反而勝過前者。

 

B.友情

 

南園和清明的友誼,在描寫上還行。那句<南園此刻也想到烈軍向來不喜清明,常說他飛揚浮躁,心下自悔,道:「你不去,我一個人去做什麼」>,是文中淡而有味的一處。

 

(3)故事


在結構上,線索組織嚴密,過程環環相扣。在編排上,佈局奇詭,變幻莫測。在節奏上,快慢適中,沒有拖拉倉促情形。這種駕馭故事的功力,在新進作家中難得一見。以耽美作家來說,姬泱有結構鬆散的問題,藍淋有收尾草率的毛病。
 

在敘事上,全文大致講的清楚明白,有條理性有邏輯性。但是,作者能力有限無法面面俱到,文中有一堆不清楚和不合理的地方。整理如下。

 

A.情節設計,違反一般常識和歷史知識

 

例一:玉京請降要件之一,是「城中首腦保有相應地位,最好能在玉京中繼續任職」,可見,照段克陽的規劃,玉京降後他仍位居軍師一職;文中還說,在玉京投降後,清明會被朝廷處死:「玉京若降,只怕朝中第一個條件,就是交出你這玉京第一殺手」。

 

以上情節,使人感到突兀、離譜。殺手是聽命行事的工具,真正有罪是下令殺人的人。朝廷第一個要追究的是下令者段克陽,不是殺手清明雨。以二戰為比喻,盟軍頭號戰犯當然是希特勒,不會是隆美爾。不可能只處死隆美爾而放過希特勒。 

 

例二: 玉京求和請降,理由是:「小寧王既喪,王妃又無其他子息,若朝廷認真攻來,雖可支撐一時,結局仍是難以逆轉」「如今寧王血脈已斷,玉京城守得了一時守不了一世」,似乎是指寧王之位無人繼承,所以玉京最後一定撐守不住。但「無人繼承」「守不住城」兩者並無因果關係,城守不守得住,關鍵在於軍事將領有無本事。

 

例三:清明想破壞和議,當街刺殺燕然,理由是:<若是這位戎族三王子在京中猝死,和議一事定不可成>。按常理,三王子被玉京殺手害死,戎族為了復仇,會聯合朝廷共同征討玉京,如此一來反而促成和議。

 

B.秘密的問題
 

例一:靜王說,段克陽一生只傳過兩人武功,其中一人正是清明雨。清明在京城,兩度顯示段克陽親傳的「連環劫」「失空斬」,等於主動洩露身分,讓京城人士得知他是玉京殺手清明雨。以清明的聰敏,不可能做出這種愚行。

 

例二:「玉京使者進京」,是件不能公開的秘密。清明一進京,就當著靈犀的面代表玉京聯絡小潘相,南園不知靈犀的底細,為何放心讓她聽聞秘密?

 

例三:「清明雨和小潘相是至交」,是全文最高機密,除當事人外幾乎無人知曉。范丹臣是小潘相心腹,知悉此事還在情理之中。但靈犀以一個局外人身分,居然得以知聞此事。靈犀為何得到清明和小潘相的高度信任?文中對此沒有作出解釋。

C.對白、獨白的問題

例一: 潘白華說:「連南園也不知,只怕玉京城中其他人,甚至連烈軍,都不知你這次進京的真實目的吧?」清明因此暗驚:「此人見微知著,舉一反三。」烈軍位高權重,所知機密理當比南園更多,為何從南園不知就可推想連烈軍也不知?文中這一處沒有說明原因,令人困惑。直到後面作者才說:「玉京擬降一事,知情人寥寥無幾,烈軍秉性剛烈,絕不會贊同此事。」這一點作者應在前面就講明,以免讀者困惑。

例二:前文說:「寒水碧之毒最忌心思紛擾,潘白華連京裡事件也不說給清明聽」。後文中,清明對於潘白華隱瞞江涉病重一事,暗想:「好份心機」。前後文互相矛盾。潘白華隱瞞,是顧慮清明毒傷,不是心機計算。

 

例三:清明對潘白華說:「青梅竹那邊出什麼狀況,可別說我沒提醒你。」潘白華問道:「清明,你因為這個才喝酒?」均不知意指為何。到底青梅竹會出什麼狀況?那個喝酒原因是什麼?

 

以上種種故事漏洞和骨頭,令讀者在看文過程中感到疑惑和奇怪,無法順利投入劇情。

 

(4)文筆

 

作者有古文功底,「雪擁藍關」「涉江采芙蓉」「倜儻標高骨,玲瓏傲氣心」「滿堂花醉三千客,一劍曾當百萬師」,這些詩詞摘句出現在標題上、對白中、行文間,帶來一份文學清雅之氣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ce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