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天龍八部新修版的摘錄。

 

背景:王語嫣知道自己和段譽是親生兄妹。段譽是段延慶之子一事,段譽顧全父母聲名,對外秘而不宣。

 

<王語嫣怔怔的掉下淚來,哽咽道:「譽哥,你我有緣無份,我心裡對你好了,那知道到頭來仍是一場空。」段譽道:「嫣妹,你我雖無夫妻之份,卻是真正的兄妹,那也好的很啊!」王語嫣道:「譽哥,你一直待我很好,我心裡十分感激。你能不能派一所尼姑庵給我?讓我削髮出家,懺悔己過,祈求我佛保佑大理風調雨順,在你治下國泰民安。」只聽段譽道:「嫣妹,你也不必削髮為尼。你如果願意,便在大理清靜之地悠閒居住,一切供養,自然由你哥哥供給,不必擔心。」

 

段譽見她對兩人乃是兄妹之事,既不傷心惋惜,亦無纏綿留戀,比之當年木婉清得知是自己妹子之時的淒然欲絕情狀,渾不相同。心中忽有所感:「她畢竟對我並無多大情意,決不像婉妹那樣,一意要作我妻子。就是鍾靈妹子,也甘冒凶險,行走江湖,出來尋我,比語嫣對我好得多。語嫣一生苦戀表哥,只因慕容復當時一意想去做西夏駙馬,她在萬念俱灰、無可奈何之中,才對我宛轉相就。」

 

只聽王語嫣道:「譽哥,這可多謝了。這樣說來,你不怪我?也不怪我媽媽?」段譽道:「自然不怪!」王語嫣道:「我會記著你的心意。不過,我想回蘇州去,在大理住下去不自在。」>

 

前文:「王語嫣怔怔的掉下淚來」「哽咽道」,後文:「段譽見她對兩人乃是兄妹之事,既不傷心惋惜,亦無纏綿留戀」,前後明顯不一致和矛盾。前文說:「想在大理出家」,後文說:「住大理不自在,想回蘇州」,又是一處矛盾。

 

此外,王語嫣是大宋人,就算出家也不會特地祈禱大理境內太平。王夫人間接害死段譽父母,所以王語嫣擔心段譽怪罪王夫人,這種顧慮是對的;但王語嫣沒有做錯事,何必向段譽求證:「這樣說來,你不怪我?」

 

新修版天龍段王戀,短短一段描寫,發生一堆矛盾和不合理,看的人莫名其妙、不知所云。

 

金庸過去的創作思路,有一定程度的嚴謹和邏輯。新修版金庸小說,卻處處可見明顯錯誤。這種低級錯誤,原本是新手作家和二流作家的專利,沒想到會發生在武俠大師金庸身上。 金庸晚年的寫作思慮,已變的十分退化、粗疏。

 

再看段譽心魔覺醒:

 

<霎時之間,腦海中出現了王語嫣幾次三番對他冷漠相待的情景:包不同趕他出聽香水榭,他戀戀不捨的不肯走,王語嫣並無片語隻字挽留,連半點眼色也無,反而是阿碧情致殷殷的划船送他到無錫;此後西來同路,包不同數次惡言驅逐,不准他同行,王語嫣也從來沒絲毫好言居間;他幾次背她脫險,她從不真心致謝,惟得以重會表哥為喜;最後在少林寺外,慕容復將他踹在地下,發掌要取他性命,王語嫣全無半分關懷……

 

自他在曼陀山莊見到王語嫣,只因她容貌與無量山石洞中的玉像相似,心中立時便生出「她是神仙姊姊」的意念。見到她時,當她是「神仙姊姊」,不見她而想看她時,心中將「神仙姊姊」冰肌玉貌的神仙體態、神清骨秀的天女形貌,都加在王語嫣身上。其實不但王語嫣並非當真如此美艷若仙,即使玉像本身,也遠遠不及段譽心中自己所構成的意像,自知那便是佛家所謂的「心魔」。

 

一人若為「心魔」所纏,所愛者其實已是自己心中所構成的「心魔」,而非外在的本人。「心魔」能任意變幻,越變越美,天上神仙無此美麗,人間玉女無此可愛,總之心中能想得到多好,就有多好!佛家、道家修行,重在剋制「心魔」。段譽登基後,頭腦漸趨清醒,「心魔」之力便即減弱,又因父母雙雙逝世,得知了自己身世,為王語嫣發痴著迷的心情也即大減。「心魔」既去,眼中望出來,便是王語嫣的本來面目,耳中聽進去,便是王語嫣的本來語音。不再如過去那樣,經「心魔」一番加強美化裝飾之後,人則美如天仙,語則清若仙樂。>

 

重返無量玉洞:

 

<段譽再次見到玉像,霎時之間,心中一片冰涼,登時明白:「以前我一見語嫣便為她著迷,整個心都給她綁住了,完全不能自主。人家取笑也罷,譏刺也罷,我絲毫不覺羞愧。語嫣對我不理不睬,視若無睹,我也全然不以為意。之所以如此自輕自賤,只因我把她當作了山洞中的「神仙姊姊」,竟令我昏昏沉沉、糊裡糊塗,做了一隻不知羞恥的癩蛤蟆。那並不是語嫣有什麼魔力迷住了我,全是我自己心生「心魔」,迷住了自己。」>

 

很多人有被心魔所惑的經驗,對象是情人或朋友。認識之初,把對方美化、神化,對方的優點被誇張和強調,對方的缺點被忽略或合理化。直到一段時間後,才認清真實的對方不是心中想像的那個樣子。

 

人常被心魔所蒙蔽,而狹隘了自身的視野,對客觀事實視而不見。人必須擺脫心魔而清醒,不去扭曲事物真貌,以事物本來面目來看待事物。這項哲理,是宗教和科學的共同信念,佛經以此為教義,科學以此為精神(例子:天動說vs.地動說、創世論vs.演化論)。這項哲理,是古今中外文學的共同主題,傲慢與偏見是其一,戰爭與和平是其一,多情劍客無情劍是其一,天龍八部新修版是其一。 

 

人性是共通的,沒有時間和地域的劃分。

 

最後看蕭峰的領悟。

 

二版天龍,蕭峰的人物形象,有一項重大缺憾。雁門關血案,起因於宋遼相爭,帶頭大哥是宋人,殺人衛國,理所當然。蕭峰只因「父母之仇不共戴天」,就對帶頭大哥恨之入骨,欲除之而後快,甚至想殺其全家,有失一幫之主的見識和器量。

 

新修版天龍,加了一段蕭峰對玄慈的話:「方丈大師,當年有人假傳訊息,大師誤信人言,致有雁門關外不幸之事。倘若蕭峰身居大師之位,亦當如此作為。方丈大師行事居心,沒半點違了佛旨。」「蕭峰愚蠢糊塗,過去糾纏於仇怨之中,不能自解脫縛,以致多傷人命。」

 

還加了一段蕭峰對蕭遠山的勸阻:「那個帶頭大哥,乃為人謠言所愚,非出本意,今已懺悔。且爹爹今日安健,孩兒以為,此人的仇怨就此一筆勾銷罷。」

 

以上改編,改正了蕭峰的人物形象。天龍八部新修版,蕭峰一角的改動最成功。

 

以下是書劍恩仇錄新修版,「魂歸何處」的摘錄。

 

<阿凡提道:「可蘭經第四章第六十七節說:『凡是遵奉安拉與使徒的人,將和先知及聖人們住在一起,為了安拉而戰死、殉難的人,安拉會大大獎賞他們。』又說:『為了安拉而死的義人,放棄了今世的生命,不論是死亡了還是勝利了,安拉一定賜給他們最豐厚的獎賞。』獎賞什麼?『他們死後一定進入天堂,在清流不絕的花園裏侍奉安拉……』你沒有受過我們阿訇的教導,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喀絲麗為了穆斯林的朋友們而死,就是為了安拉而戰死,安拉早派了天使接她上了天堂。」>

 

<陸菲青道:「『君子之過也,如日月之食也:過也,人皆見之;更也,人皆仰之。』這是《論語》中的話。」陳家洛道:「前輩教訓得是。不過我們一敗塗地,已經無可更改的了。」陸菲青凜然道:「孟子說:『居天下之廣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得志,與民由之,不得志,獨行其道。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謂大丈夫。』何況紅花會眾兄弟跟我們這些人,各個都是捨生忘死,為國為民,行的是天下之大道,並非單只你『獨行其道』。雖然前途艱難,未必有成,但大丈夫知其不可而為之,自反而縮,雖千萬人,吾往矣!」>

 

<香香公主道:「安拉教導了穆聖,寫進了《可蘭經》中,第三章第三十節教導我們:『凡是殺了一個人的,若不是懲罰殺人犯或者執行死刑,那就是殺害了所有的人;凡是救了一個人的性命,那就是救了所有的人。凡是挑起戰爭,殺害同胞,在地方上製造騷亂與動亂的,應當處死,或驅逐出境。他們會在世上蒙受恥辱,死後更受重罰。』」>

 

新修版書劍,對白設計的不自然、彆扭,像背書不像說話。一般人說話時引經據典,只引用一兩個關鍵句,不會把章節數目給列明,也不會把條文內容完整背出。新修版阿凡提、陸菲青、香香公主,都成了背誦教條的機器。

 

這種劣質對白,連有水準的新手作家都不會寫,難以相信出自金老之手。

 

綜合起來,新修版金庸小說的水平,在兩極間搖擺:有的內容是荒誕的人物描寫,像以幼稚為特徵的初學者習作(例子:魂歸何處、王語嫣對話);有的內容是高明的人性見解,像以睿智為特性的大師手筆(例子:段譽清醒、蕭峰悔悟)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ce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